奏鳴曲式
奏鳴曲式 (Sonata Form) 是自十八世紀中葉以來古典音樂中最常見、最重要的曲式之一,常見於多樂章樂曲(如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重奏…等)的第一樂章。本節介紹奏鳴曲式的結構,並舉莫札特與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樂章說明。
奏鳴曲式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呈示部 (Exposition)、發展部 (Development)、再現部 (Recapituation)。首先,呈示部會呈現出該樂章的主題 (通常是兩個) ,並轉離原調至屬調或關係大調 (於後說明)。在發展部中,原有的或是新的音樂素材會做各種發展和轉調。最後,所有主題會再次出現於再現部中。許多奏鳴曲呈示部會反覆一次,發展部與再現部也會反覆一次(例如以下兩首奏鳴曲樂章),便形成下面的結構:
呈示部 – 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奏鳴曲式的構成
(一)呈示部
呈示部呈現此樂章主要的音樂素材,也就是主題 (Subject/Theme)。奏鳴曲式中常有兩個個性對比的主題:第一主題 (First Subject) 與第二主題 (Second Subject),這兩個主題有不同的調:若第一主題是大調,第二主題通常在其屬調;若第一主題是小調,第二主題則在其關係大調。如此一來兩個主題也呈現調的對立。兩個主題之間有一轉調的連接樂段 (Transition/Bridge Passage)。
第二主題通常由兩個或更多的段落所構成,可稱為第二主題群 (Second Subject Gruop)。以下所舉兩首奏鳴曲樂章的第二主題群均有兩個段落。最後由結束樂段 (Closing Section/Codetta) 結尾。
莫札特與貝多芬的樂章一為大調一為小調,先後點選呈示部中第一與第二主題,可以聽到兩主題個性的對比與調的對立。貝多芬樂章比較特別在於第二主題出現於降 A 的屬音持續音(降 E)。
(二)發展部
樂曲中的發展指的是對音樂素材做各種改變,包括反覆、模仿進行、變形、轉調、增值、減值與各種組合等。
奏鳴曲式的發展部會對呈示部中已經出現的音樂素材做發展,也會使用新的素材。在發展部最後通常會轉回原調,使再現部能順利出現在原調。
在以下莫札特樂章中,發展部開始於 D 大調,首先引進一新的旋律,隨後的段落中 D 大調成為原調(G大調)的屬和絃,銜接之後在原調出現的再現部。
在貝多芬樂章中,兩個主題在發展部中都有出現,第二主題發展之後有一段落使用 C 的持續低音,C 為原 F 小調之屬音,乃藉由屬音持續音轉回原調,此手法常見於再現部之前。隨後經由第一主題動機發展,做一 F 小調終止式銜接至再現部。
(三)再現部
再現部中會再次呈現呈示部中的所有素材,不同的是第二主題會在原調,因此之前連接樂段的轉調會不同。
在以下貝多芬樂章中再現部的第一主題與呈示部中完全相同,連接樂段直接從原調開始發展,以屬和弦銜接隨後的第二主題。之後都維持在原調,結尾與呈示部相較有稍延長些。
莫札特樂章中再現部的第一主題有令人出其不意的設計:第一主題首先呈現在原調,然後再次突然出現於 A 小調,再轉回 G 大調(與呈示部中音檔比較,可聽到明顯不同)。而隨後的連接樂段與呈示部中完全相同。利用 D 大調是原調之屬調,第二主題得以直接出現於原 G 大調。
莫札特 G 大調鋼琴奏鳴曲 KV 283 第一樂章
貝多芬 F 小調鋼琴奏鳴曲 Op.2 No.1 第一樂章
推薦閱讀
Arnold Schoenberg, Fundamentals of Musical Composition.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67.
黎翁 ‧ 斯坦《音樂的結構與風格》,潘皇龍譯。台北市:全音,1978。
游昌發《曲式學入門》。台北市:藝友,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