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與風格(三)
浪漫時期 Romantic Period (1815-1910)
代表作曲家
- 帕格尼尼 Paganini (1782-1840)
- 羅西尼 Rossini (1792-1868)
- 舒伯特 Schubert (1797-1828)
- 白遼士 Berlioz (1803-1869)
- 孟德爾頌 Mendelssohn (1809-1847)
- 蕭邦 Chopin (1810-1849)
- 舒曼 Schumann (1810-1856)
- 李斯特 Liszt (1811-1886)
- 威爾第 Verdi (1813-1901)
- 華格納 Wagner (1813-1883)
- 布拉姆斯 Brahms (1833-1897)
- 比才 Bizet (1838-1875)
- 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1840-1893)
- 德弗札克 Antonin Dvorak (184l-1904)
- 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 普契尼 Puccini (1858-1924)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Symphonie Fantastique
標題音樂的交響曲。敘述一位年輕藝術家因為沒有希望的愛情陷入絕望之中,服用鴉片產生了生動的幻想。此交響曲包含五個樂章,對於當時交響曲普遍四個樂章的結構而言很不尋常:
第一樂章〈夢與熱情〉(Rêveries – Passions)
第二樂章〈一場舞會〉(Un bal)
第三樂章〈園林美景〉(Scène aux champs)
第四樂章〈斷頭台進行曲〉(La marche au supplice)
第五樂章〈女巫安息日的夜夢〉(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
華格納與樂劇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藝術歌曲
馬勒《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小慢板
現代音樂 Modern music (1910-)
無調性音樂(Atonal Music)
荀白克《月光小丑》(1912)
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Pierrot Lunaire
歌唱聲部是「唸旋律」(Sprechmelodie,也譯為「道白旋律」),譜上有記載音高,但演唱者要以一種介於歌唱與說話之間、似說似唱的發聲方式演出;節奏必須完全遵照樂譜,但音高要求不是絕對的,主要是表現語氣的陰陽頓挫與轉折。這種歌唱方式稱為「唸唱」(Sprechgesang,也譯為「道白體」)。
Mondestruken
Den Wein, den man mit Augen trinkt,
Giesst Nachts der Mond in Wogen nieder, Und eine Springflut überschwemmt Den stillen Horizont.
Gelüste, schauerlich und süss,
Durchschwimmen ohne Zahl die Fluten! Den Wein, den man mit Augen trinkt, Giesst Nachts der Mond in Wogen nieder.Der Dichter, den die Andacht treibt,
und taumelnd saugt und schlürft er Den Wein, den man mit Augen trinkt.
第一首 〈醉月〉
醇酒,以眼啜飲,
夜裡,月光如波浪般傾洩,
春潮漫溢
在寂靜的地平線上。
慾望,令人顫動又甜蜜
在水中載浮載沉
醇酒,以眼啜飲,
夜裡,月光如波浪般傾洩。
詩人,熱情驅動著,
沉醉於神聖之水,
狂喜地向著天國,
蹣跚地吸吮啜飲
醇酒,以眼啜飲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1913)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The Rite of Spring
描寫史前古俄羅斯的春天獻祭,一位處女在狂暴的自毀性獻祭舞中死去。
拉威爾《波麗露》(1928)
Maurice Ravel (1875-1937): Boléro
最初名為 Fandango,小鼓從頭到尾演奏兩小節的頑固節奏 (Ostinato Rhythm)
懷爾(Kurt Weill, 1900-1950)
《三毛錢歌劇》(Die Dreigroschenoper, 1928)
〈小刀馬克的謀殺行動〉(Mack the Knife)
Youkali – Tango Habanera (1934)
Text: Roger Fernay
歌詞翻譯
Youkali,是我們的慾望之境
Youkali,是愉快,是享樂
但那是夢,是件蠢事
根本就沒有 Youkali
日子繼續下去,每天都厭倦疲勞
但可憐的人們靈魂
總是想辦法忘記它
想要離開地球
想要尋得神話
我們在地球上作夢
能活在某個 Youkali 上
巴爾托克《寫給弦樂、打擊樂器與鋼片琴》(1936)
Bela Bartók (1881-1945): 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a, Sz. 106
奧福《布蘭詩歌》第一首〈喔命運〉(1936)
Carl Orff: Carmina burana, No.1 O Fortuna
凱吉《預置鋼琴奏鳴曲與間奏曲》(1946-48)
John Cage (1912-92): Sonatas and Interludes for Prepared Piano
凱吉《水的音樂》(1952)
John Cage: Water Music
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最早是 Pierre Schaeffer 1948 提出。將自然的聲音變質、加以重新組合,其中常用到金屬聲、水聲。直接將聲音錄製,直接在聲音上進行創作,聽到的便是聲音的全部面貌,不再需要符號等抽象的工具來過渡,創作手法本身便是具象的。
史托克豪森《少年之歌》(1956)
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 Gesang der Jünglinge
錄音帶樂曲,將男童與電子音響融合在一起
電子音樂
瓦瑞斯《電子音詩》(1958)
Edgard Varèse (1883-1965): Poème électro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