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與風格
中世紀 Middle Ages (476-1453)
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名稱來自教皇葛利果一世。這些是拉丁文單聲部的祈禱歌曲。屬於單音音樂(Monophonic music)。
【曲例】葛利果聖歌〈垂憐經〉Gregorian Chant: Kyrie
單音音樂(Monophony):只由旋律組成的音樂,沒有伴奏、和聲或和弦。
葛利果聖歌〈垂憐經〉
戀歌(Minnelieder):中世紀晚期約1000-1200年有樂手、抒情詩人 (Minnesänger) 到處遊唱作樂。他們不只將消息與新鮮的事物帶到各地,也以音樂娛樂大眾,還會用戀歌取悅貴婦獲取報酬。這些歌曲是抒情詩人以中古高地德語創作的。瓦爾特的作品特別豐富,有90多首戀歌以及150多首格言詩。
【曲例】瓦爾特〈菩提樹下〉 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Unter der Linden
奧爾干農(Organum):最早的複音音樂(Polyphonic music)。
【曲例】雷奧寧 Leonin: Viderunt Omnes
複音音樂(Polophony):多聲部的音樂,有兩個或以上獨立的旋律。
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1453-1600)
經文歌(Motet):源於十三世紀的多聲部聲樂曲。文藝復興時期的經文歌為宗教歌曲,歌詞為拉丁文的經文,用於宗教儀式與敬拜場合。賈斯昆 (Josquin Desprez, ca.1450-1521)、帕勒斯提納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拉索 (Orlando di Lasso, 1532-1594) 為重要作曲家。
【曲例】賈斯昆《萬福瑪麗亞》Josquin des Prez: Ave Maria gratia plena
彌撒曲(Missa):基督教彌撒儀式中所用的聲樂曲,分為普通彌撒與特有彌撒。普通彌撒包含垂憐經 (Kyrie)、光榮頌 (Gloria)、信經 (Credo)、聖三頌 (Sanctus)、羔羊讚 (Agnus Dei),有固定的經文,除了垂憐經是希臘文,其餘是拉丁文。
【曲例】帕勒斯提納《教皇馬切利彌撒》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Missa Papae Marcelli
牧歌(Madrigal):文藝復興時期旋律成為音樂創作的重點,當時在義大利牧歌很流行,這類歌曲是以詩或抒情歌詞譜成的。帕勒斯提納 (1524-1594) 創作的兩本牧歌集印刷出版廣為流傳。
魯特琴歌曲:以魯特琴伴奏的獨唱曲,文藝復興時期晚期很盛行,英國作曲家 John Dowland (1563-1626) 創作了許多此類歌曲。
【曲例】道蘭《留吧,我的眼淚》John Dowland: Flow, my tears
【曲例】《綠袖子》Greensleaves
Greensleaves 是16世紀開始流傳於英國的民歌。
巴洛克時期 Baroque (1600-1750)
歌劇的起源
1570, 1580年一群佛羅倫斯的音樂家、知識份子和貴族組成了稱為「佛羅倫斯同好會」 (Florentina Camerata) 的團體,以重現希臘戲劇為理想,發展出了一種稱為「歌劇」(Opera) 的新型態藝術。他們認為希臘戲劇中的合唱部分是被演唱的,甚至所有角色的台詞都是能演唱的;主張音樂應該從屬於歌詞,主要功能為強調歌詞的戲劇效果。
歌劇使用宣敘調 (Recitative) 及當時盛行的單旋律歌曲 (Monody) 和合唱,並結合舞蹈、戲劇及舞台。宣敘調是一種新的獨唱形式,介於講話與唱歌之間,模仿講話時的語氣,能有效地表現戲劇中的對話。
早期歌劇的代表作為蒙台威爾第 (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 的《奧菲歐》L‘Orfeo (1607)。
代表作曲家
義大利
- 蒙台威爾第 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
- 柯瑞里 Corelli (1653-1713)
史卡拉第 (父) 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史卡拉第 (子) 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 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英國
- 普賽爾 Henry Purcell (1659-1695)
法國
- 盧利 Jean Baptiste Lully (1632-1687)
- 庫普蘭 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
- 拉莫 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法文歌劇
日耳曼
- 帕海貝爾 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
- 泰勒曼 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 巴哈 Johann Sebatian Bach (1685-1750)
- 韓德爾 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
器樂
佛利亞(Folia)是十五世紀末起源於伊比利半島的三拍子舞曲,原先是由鈴鼓伴奏充滿民間野性的熱鬧樂曲,十七世紀起許多巴洛克作曲家均有以其創作的作品。
【曲例】Andrea Falconieri: Folias (1650)
奏鳴曲(Sonata)
【曲例】柯瑞里小提琴奏鳴曲《佛利亞》 Corelli: Sonata “La Folia” Op.5, No.12 (1700)
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
【曲例】韋瓦第三重奏鳴曲《佛利亞》 Vivaldi: Trio Sonata “La Follia” Op.1, No.12 (1705)
協奏曲(Concerto)
【曲例】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Vivaldi: Le quattro stagioni
【曲例】巴赫第五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5 in D major, BWV 1050
建議觀賞
巴赫第一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第四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第六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聲樂
歌劇 Opera
【曲例】普賽爾〈狄多的悲歌〉出自歌劇《狄多與阿尼亞斯》Purcell: Dido’s Lement (Dido and Aeneas, 1688) 解說
宣敘調(Recitative):Thy hand, Belinda…
給我妳的手,貝琳達,黑夜已壟罩我,讓我在妳的懷中安息,我仍想活,但死亡攻佔我;現在我歡迎死亡之賓的到來。
詠唱調(Aria):When I am laid in earth
當我入殮時,願我的過失不會在妳心裡留下牽絆;記得我,啊!但是忘了我的命運。
【曲例】韓德爾〈讓我哭泣吧〉出自歌劇《里納多》Handel “Lascia ch’io pianga” (Rinaldo, 1711)
讓我為苛刻的命運哭泣,為自由悲嘆。
希望悲傷能粉碎我苦難的鎖鏈,可憐我吧。
神劇 Oratorio
【曲例】韓德爾〈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彌賽亞》) Handel “Ev’ry valley shall be exhalted” (Messiah)
清唱劇 Cantata
【曲例】巴哈《咖啡清唱劇》Bach: Kaffeekantate, BWV 211
宣敘調:Du böses Kind…
(父親)妳這壞孩子,壞女孩,啊!要能達成我的目的:把咖啡給我拿走!
(女兒)爸爸,不要那麼嚴厲嘛!如果我一天不能三次喝我的咖啡,那我就真的是受折磨,像是乾枯的烤山羊肉乾
詠唱調:Ei! wie schmeckt der Coffee süße
唉!咖啡是多麼的香甜,
比一千個吻還可愛,
比麝香葡萄酒還溫柔。
我必須要喝咖啡,
如果有人要我,
啊!那就送我咖啡吧!
古典時期 Classical Period (1730-1820)
代表作曲家
葛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
維也納樂派 The First Viennese School
- 海頓 Joseph Haydn (1732-1809)
-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義大利
- Luigi Boccherini (1743-1805)
- Muzio Clementi (1752-1832)
- Luigi Cherubini (1760-1842)
重要器樂曲種類
弦樂四重奏
【曲例】海頓《皇帝四重奏》第二樂章 Haydn: “Kaiserquartett” Op. 76-3, Mov. 2
奏鳴曲
【曲例】貝多芬C大調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第一樂章 Beethoven: Sonata in C Major Op. 53, Mov. 1
【曲例】貝多芬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春》 Beethoven: Violin Sonata No.5, Op. 24
交響曲
【曲例】海頓第94號交響曲《驚愕》 Haydn: Symphony No. 94
【曲例】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協奏曲
【曲例】莫札特第15號鋼琴協奏曲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15, KV 450
浪漫時期 Romantic Period (1815-1910)
代表作曲家
- 帕格尼尼 Paganini (1782-1840)
- 羅西尼 Rossini (1792-1868)
- 舒伯特 Schubert (1797-1828)
- 白遼士 Berlioz (1803-1869)
- 孟德爾頌 Mendelssohn (1809-1847)
- 蕭邦 Chopin (1810-1849)
- 舒曼 Schumann (1810-1856)
- 李斯特 Liszt (1811-1886)
- 威爾第 Verdi (1813-1901)
- 華格納 Wagner (1813-1883)
- 布拉姆斯 Brahms (1833-1897)
- 比才 Bizet (1838-1875)
- 柴可夫斯基 Tchaikovsky (1840-1893)
- 德弗札克 Antonin Dvorak (184l-1904)
- 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 普契尼 Puccini (1858-1924)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Loui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Symphonie Fantastique
標題音樂的交響曲。敘述一位年輕藝術家因為沒有希望的愛情陷入絕望之中,服用鴉片產生了生動的幻想。此交響曲包含五個樂章,對於當時交響曲普遍四個樂章的結構而言很不尋常:
第一樂章〈夢與熱情〉(Rêveries – Passions)
第二樂章〈一場舞會〉(Un bal)
第三樂章〈園林美景〉(Scène aux champs)
第四樂章〈斷頭台進行曲〉(La marche au supplice)
第五樂章〈女巫安息日的夜夢〉(Songe d’une nuit de sabbat)
華格納與樂劇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藝術歌曲
現代音樂 Modern music (1910-)
史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The Rite of Spring
描寫史前古俄羅斯的春天獻祭,一位處女在狂暴的自毀性獻祭舞中死去。
拉威爾《波麗露》
Maurice Ravel (1875-1937): Boléro
最初名為 Fandango,小鼓從頭到尾演奏兩小節的頑固節奏 (Ostinato Rhyt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