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一直很想為小朋友寫一本不一樣的鋼琴教材。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教材那麼多,難道還會缺教材嗎?為什麼會有寫教材的想法?又是怎樣個不一樣呢?
剛學琴的小孩要面臨的挑戰很多:要學會辨認鍵盤、要學著聽琴音高低、要注意手的姿勢、要學習各種不同的觸鍵動作、要記得數拍子、要分辨音符長短…。因此,鋼琴課中一再反覆上演這樣的情節:小朋友張大眼睛盯著譜看,老師一旁大聲數著拍子、不時糾正彈錯的音,還提醒手指要彎彎地站好…。
這是最初鋼琴課的唯一選項嗎?年幼的初學者會不會因為困難的五線譜而對鋼琴心生畏懼?學會了看Do-Re-Mi就能彈奏出動聽的樂音嗎?想想看,小朋友為什麼會想學琴?是因為想學會看五線譜?還是希望能叮叮咚咚、很帥地彈出幾首歌曲?
醞釀已久的想法在2019年暑假終於得以付諸行動,寫出了鋼琴教材《多拉咪遊樂園》。受到 Hans-Günther Heumann 所寫鋼琴教材 Piano Kids 第一冊其中一張圖畫的啟發,發展出用於鋼琴的「圖像式記譜法」。這種記譜法直接紀錄彈奏的位置,相較於抽象的、符號式的五線譜,更適合年幼的初學者,因為很容易能找到該彈的琴鍵,不需經過符號轉換成音名、再轉換成琴鍵位置的複雜過程。
替代譜在鋼琴教材中有漸漸流行的趨勢。在台灣常見的巴斯田、艾弗瑞與芬貝爾基礎鋼琴教材等都在開始教五線譜之前有預備階段,不使用線,而是用指法、音名來表示音高,這種譜看起來雖然較五線譜容易,但其實利用二維空間來表示音樂行進時間與音高的方式是一樣的。這種預備雖然能順利銜接至之後的線譜教學,但是對於小朋友來說仍是抽象、複雜的,而且受限於簡易記譜的可能性,此預備階段彈奏的多是手指練習。
傳統記譜法的困難處在於彈奏者需要先將視覺符號轉譯成音名,再依照音名與彈奏鍵盤做對應。對於初學者來說,音名、鍵盤、譜都是新的學習內容,而譜的抽象符號在複雜程度上又遠遠超過於前兩者。因此不難發現很多教材與教師自一開始就將教學重點放在認譜上,而靠認譜學曲子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重要的能力。
當認譜被過度強調,其他能力的發展自然會受限制;當彈奏者的認知資源都被符號處理佔據,可能留下給聆聽、動作感覺的部分太少。但是,認譜能力的發展其實與聽力、音樂理解能力是息息相關的;關於認譜能力最弔詭的在於,彈奏的正確與否其實跟聽力有關,因為靠聽覺回饋才能夠對彈奏出的音做檢查與校正。
行文至此不知不覺地對於譜的問題做了過多的著墨,就如同教師在課堂中不知不覺地將重點放在認譜上一樣。五線譜的識讀絕對是現代學習音樂的必要能力,如果在初學階段對於音樂性培養、彈奏動作能夠有更充分的訓練,可以為日後學習奠定較穩固的基礎。而對於學齡前至低年級的小孩來說,傾向以觸覺、聽覺、視覺形成心像來學習,如果能在抽象符號學習之前有妥善周全的準備,相信在學習興趣與成就感上都能有極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