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詮釋叫做台灣鋼琴比賽的小朋友都這樣彈

  西貝流士《隨想曲》(Caprice, Op.24 No.3)是台灣鋼琴比賽中的熱門曲之一,因為有炫技特性,又有抒情、呈現對比的中段,曲長只有三分鐘,很適合在比賽、考試中演奏,常見於國小年齡的組別。其中最多是國小四、五年級的學生會選擇,但近年已開始有小二的參賽者彈奏。

  這首樂曲乍看之下對技巧的要求不是很高,能彈八度、能靈活地彈分解和弦就可以彈。但是能彈出來,和能做出完整詮釋是有差距的。選擇此曲的學生,或更準確地說是為學生選擇此曲的教師,往往低估了此曲在技巧、音樂表現方面的要求,因為多方面的不足而傷害了音樂詮釋。現舉出以下三處為例說明:

1) 開頭的重複音

  剛開頭第1、3、5、6小節中的重複音在譜上是左手、右手各彈三個音,常見小朋友以左手右手交替彈奏,而且因為要重複彈同一個音就用力敲打,使樂曲在一開頭就有很狂暴的情緒(見譜例1)。按譜上的指示,應該是左、右手都使用3、2、1的指法,能較容易且靈巧地彈奏重複音,符合一開頭需要的音樂表情。

【譜例1】第1-7小節
2) 第33-46小節的速度

  第33小節開始有十六分音符三連音,接著是三十二分音符,因為不容易彈到速度,很多小朋友會在第33小節就變了一個慢很多的速度,之後一直到第46小節因為有不同的多連音,很多人就彈成自由速度,完全不算拍子(見譜例2)。

【譜例2】第31-35小節
3) 「那三個音」

  第40和44小節中各有三個八分音符,奇怪的是,很多小朋友不約而同地把它們彈得像是有延長記號,甚至強調、加重(見譜例3)。這三個八分音符是前一小節開始由低至高快速爬升的分解和弦的收尾,如果拖得太長會使第37-52小節整個樂段顯得鬆散,原本應該往前走的主旋律(右手高音長音)被插入的分解和弦打斷,旋律所形成四、四、八小節的樂句設計也就無法表現,分解和弦變得喧賓奪主,而速度變慢也使此段失去應有華麗炫技的特色。

【譜例3】第39-44小節

  這三個例子呈現出了不顧譜上彈奏指示、限於技巧不足而恣意放慢彈奏,或是只顧自己喜好無視作曲家巧妙設計的狀況,其實不僅僅在此曲中,也存在很多其他小朋友彈的大曲子中。因為在多場比賽中觀察到此曲所反映的現象,特以拙文記錄,供同行教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