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鋼琴比賽中常有許多參賽者選擇同一首樂曲的狀況,若在同一組的比賽中有兩位或更多參賽者演奏同一首樂曲就產生了所謂的「撞曲」。撞曲現象在各個比賽、很多組別中都有,激烈時演奏同曲的不只二人,會有三、四人,而且可能是緊接前後的兩人。而在同一組中發生撞曲的不只一首樂曲,可能有多首。
以下舉例說明實際發生的撞曲狀況。
-
在某場比賽國小四年級組32人之中,有四人彈 Berkovich: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其中兩人甚至是緊接前後,由此能看出這首變奏曲受歡迎的程度。同組中另外有三首樂曲各出現兩次,有 Kabalevsky: Sonatina Op.13 No.1, Mov.3、Sibelius: Caprice Op.24 No.3 與 Ravel: Sonatina Mov.3。總計發生撞曲的有四首樂曲、十人。
-
在某場比賽國小六年級組12人之中,有三人彈 Reinhold: Impromptu Op.28 No.3,兩人彈 Pieczonka: Tarantella。發生撞曲的有二首樂曲、五人。
雖然這兩例是發生撞曲的樂曲數目與人數比例中較高的,類似現象在各比賽中很常見。這說明在比賽中存在有熱門曲目,而有不少參賽者會選擇這些樂曲。

2025 熱門曲目排行榜
這些熱門曲不是只在一兩組中、而是在不同年齡組別一再被演奏,往往一天的賽程下來,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如果花時間聆聽數場比賽,不難發現幾首目前最紅的樂曲。
筆者今夏有幸應邀擔任某頗具規模之鋼琴比賽的評審,針對其中三地區共九天賽程中約840位選手的樂曲做了統計,選取出現十次以上的熱門曲目,依照出現次數高低做了排序,其中第三、第四名均有兩首,有四首並列第六,三首並列第七,共有以下十四首樂曲:
- 第一名(18次)Berkovich: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第二名(16次)Kabalevsky: Sonatina Op.13 No.1, Mov.3
- 第三名(15次)Martin Cuéllar: Toccata / Moszkowski: Tarantella Op.77 No.6
- 第四名(14次)Pieczonka: Tarantella / Sibelius: Caprice Op.24 No.3
- 第五名(12次)Alexander: Prelude and Toccata
- 第六名(11次)Frédéric Chopin: Fantaisie-Impromptu Op.66 / Debussy: Doctor Gradus ad Parnassum / Koelling: Hungary. Rhapsodie Mignonne Op.410 / Reinhold: Impromptu Op.28 No.3
- 第七名(10次)Khachaturian: Toccata / Montsalvatge: Sonatine Pour Yvette, Mov.3 / Ravel: Sonatina Mov.3
(註)以下文中提及這十四首樂曲時以其作曲家姓氏表示。
這些不僅是這幾場次中的熱門曲,它們在其他比賽和考試中也常出現。較資深的教師應該都會注意到這個熱門曲目和十年前的不盡相同:Kabalevsky、Chopin、Moszkowski、Pieczonka、Debussy、Reinhold 和 Khachaturia 算是萬年熱門曲,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參賽者演奏,但 Ravel 以前只是偶而有選手彈,最近幾年才愈來愈多。Koelling、Berkovich 與 Sibelius 是大約八年前開始出現在比賽中,其中 Berkovich 快速地竄紅,短短幾年就超越 Kabalevsky 成為最熱門的比賽曲。Cuéllar、Alexander 與 Montsalvatge 三首是近五年中才出現,也是隨即迅速爆紅。這幾首「後起之秀」之所以能夠快速流傳可能是網路起了推波助瀾的功效,因為有很多參賽者將比賽影片放到 YouTube 上。另外,Cuéllar 與 Alexander 還因有從事師資培訓的講師介紹,能在教師之間流行起來。

我們不禁想問這些樂曲為什麼特別得到參賽者的青睞?為什麼會變得熱門?演奏熱門曲目對於得到好成績有幫助嗎?
這十四首樂曲從最早的 Chopin 到最近的 Cuéllar,涵蓋十九世紀至當代,包含浪漫、印象與現代樂派。就程度而言,這些曲目之中最容易的是 Cuéllar,約當中級程度;最困難的是 Chopin 和 Ravel,已達專業水準。雖然風格迴異,難易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些樂曲都有共同的特點——都有炫技的特色、速度快,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技術及音樂性。
因為比賽有時間限制,要選擇能在短短的三、四分鐘中展現技巧、詮釋與音樂性的樂曲並不很容易。若選手的年齡較小,手小無法彈奏八度,處於初、中級程度,彈奏技巧還受限的狀況下,選曲更是有較多的顧慮。當有些選手因為彈了適合比賽的樂曲得到好的成績名次,這些樂曲就會開始在學校、音樂教室與教師之間傳開。前面熱門曲目中近年才開始爆紅的幾首,都是因為最初有參賽者得到好名次。

演奏熱門曲目的成績較高嗎?
熱門曲目的現象雖反映了比賽選曲的不易,同時也可能隱藏了教師、選手或家長相信這些樂曲是成績保證的迷思。大家紛紛選擇這些曲目,以為容易得高分,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前面提到的例子中,那兩組前兩名的參賽者彈的都不是熱門曲目。在諸多的評審經驗中也常發現每組的前幾名選擇的並非熱門曲,這說明選擇熱門曲與得高分並非有必然關係,也就是說要得高分並不一定要彈熱門曲。相反的,熱門曲目因為出現太頻繁,競爭更為激烈,反而可能不容易得高分。想想看你前面或後面的選手彈跟你一樣的曲子,如果你某些地方彈得沒他好,是不是特別明顯?另外,評審對於熱門曲太熟悉,要求的標準也有可能比較高。
的確有不少得前幾名的選手是彈奏這些熱門曲,但得高分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表現,而不是選擇了某些曲子。彈熱門曲的成績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比較同一組撞曲的選手會發現他們成績差距可能很大,名次上相差十名的都是有的。
上述的熱門曲目中未包含任何古典時期樂曲,在普遍的觀念中古典時期曲目技巧較容易,不易得高分,但是事實也並非如此。在去年某次比賽國小三年級組中,自49位選手非常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前三名彈的分別是莫札特變奏曲(第一,成績 91.54)、李斯特兩首練習曲(第二,成績 90.64)和海頓奏鳴曲樂章(第三,成績 90.19),這三首都不是熱門曲,而且莫札特變奏曲贏過了李斯特練習曲,海頓奏鳴曲與李斯特練習曲相差不到 0.5 分。這個例子再次說明了成績高低在於選手表現,而古典曲目未必無法得高分。

太努力的小朋友、太競爭的比賽
現在比賽中各組的水準都很高,競爭都很激烈,尤其是國小各組,以至於選手選擇的曲目都變得很困難,不少選手年紀很小就能彈奏炫技的曲子。選擇前面列出這些熱門曲的參賽者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就筆者目前看到選擇前述十四首熱門曲的選手中年齡最小的組別分別是:
- Kabalevsky、Cuéllar、Pieczonka:學前組
- Berkovich、Moszkowski、Sibelius、Debussy、Koelling、Montsalvatge:小一組
- Alexander:小二組
- Chopin、Khachaturia 和 Ravel:小三組
- Reinhold:小四組
熟悉這些樂曲的人應該會很驚嘆,年紀這麼小就能勝任這些高難度又複雜的樂曲——五歲彈 Kabalevsky!六歲彈 Berkovich、Montsalvatge!
每次在比賽中看到有小小孩能彈很困難、超齡的曲子都不禁感到後生可畏,對於他們的指導老師由衷地佩服,但同時也不免有些擔憂。雖然有極優秀、早熟的小小孩能彈出這些曲子,甚至表現得很出色,畢竟是少數。這樣的曲目如果出現得愈來愈頻繁,會不會形成比賽選曲愈來愈難的風氣?
結語
目前台灣鋼琴比賽中曲目的選擇性乍看之下豐富多元,但是撞曲狀況頻繁,選擇熱門曲的參賽者多,表示在選曲方面仍然有相當的侷限性。這些熱門曲目對於獲取高分贏得名次不必然有幫助,反而因為容易與人撞曲,使競爭更為激烈。教師在為學生選曲時應該憑著專業的判斷,選擇適合學生程度、又能發揮個人長處的樂曲,才容易有亮眼的表現。